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不应以牺牲民生福利为前提

2024-05-05 18:27

1. 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不应以牺牲民生福利为前提

公积金制度改革不宜“一刀切”
年关将至,房企进入年度业绩“冲刺模式”,各种优惠力度拨动着购房者的心弦,如何使用公积金购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其实,这些年来,有关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讨论不绝于耳,核心是存与废的争议。很显然,取消公积金可能群众并非受益者。与其“一刀切”取消,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灵活取用、兼顾公平,让更多群众从这项福利制度中受益。
1 公积金从“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
住房公积金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改善我国住房建设资金短缺和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经过多年发展,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开,规模不断扩大,对推进住房市场化和住房保障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共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86.04万笔、提取人数5648.56万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人数占实缴职工人数约40%。 正是得益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存在,群众可以获得数十万元乃至更多低于商业银行利率的贷款,降低了购房门槛。根据制度设计,个人每月在缴纳公积金的同时,所在单位也会以一定比例缴存公积金至个人账户。日常还贷,公积金还可以直接冲抵,减轻了还款压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不过,随着这些年各地房价的快速上涨,原本发挥了“雪中送炭”作用的公积金,正变得越来越像是“锦上添花”。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仍有企业单位并未给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限制了这项福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缴纳公积金的现象在如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以及低收入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相比于一二线城市动辄几百万元的总房价,不少单位每月几百元的公积金显得杯水车薪。
更遭人诟病的是,有的地方提取公积金手续十分繁杂。各种复印件一厚摞不说,公积金管理中心跑了一趟又一趟。“明明是我自己的钱,提取却要看别人脸色”,不少人“吐槽”公积金常年趴在账上,利息少不说,提取的前置条件十分苛刻。还有的楼盘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明目张胆地“拒收”公积金贷款,这更使得一些急于购房的人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公积金贷款。
2 审慎对待“取消”呼声
有一种观点更是尖锐地指出,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劫贫济富”,其理由是“穷人”买不起房也就压根用不上,“富人”有钱买房还要使用“池子”里的公积金享受低利率。长此以往,呼吁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 细品呼吁取消的声音会发现,这种声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界。尤其是一些“企业家”热衷于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呼吁取消公积金,从而为企业减负。更有甚者提出建立“新型制度”作为取消公积金后的补充,却始终未给“新型制度”的设计谋划出清晰的方向,也就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镜花水月。 在这些“企业家”心中,设法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真,倡导建立新制度恐怕并不一定为真。取消公积金不见得就能使企业“起死回生”,但却是真真切切以牺牲群众福利为代价。一项惠及全民的制度,从出台到推广开,是一个极为审慎、复杂的过程。一旦推倒,再想重建难上加难。 诚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程度已经不低,商业银行成为提供房贷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住房公积金制度就变得无足轻重。面对越是高昂的总房价及月供,通过公积金实实在在减轻一定程度的负担就变得越发可贵。 市场的问题就应当回归市场,企业减负本就应从地价房租、水费电费、减税降费等方面寻求空间,而非一门心思在群众身上“下功夫”。
3 改革需力求普惠、公平、保值
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箭在弦上。改革的方向绝不是“一刀切”式盲目取消,而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谋划释放制度红利的大文章。 允许患有重大疾病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取公积金救急;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和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项目;探索建立统一的平台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可以看到,近年来从上到下加快了改革的节奏。这些改革力求呼应新时代群众对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期待,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公积金的提取方式需更为灵活,租房、装修、旧房翻新等与住房密切相关的用途,使用公积金应进一步减少手续,做到应办尽办。对于重大疾病、家庭变故等应急需求,甚至是医疗、养老,也可考虑特殊性,适当放宽使用范围,力争让沉淀的公积金物尽其用。 鼓励各地创新形式扩大缴存,将公积金盘子做大,夯实支持住房保障的基础。公积金本就是一种补贴政策,而相当一部分需要提升购买力的低收入群体并未被纳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既是提高缴存“蛋糕”,缓解资金压力的方式之一,更是让这项福利惠及更多群众,减轻购房压力的具体体现。对低收入群体可实行反向补贴政策,即高工资人群多缴政府少缴,低工资人群少缴政府多缴,体现公平。 在解决一些地方资金池“见底”、存量资金贬值等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上,可探索住房公积金制度跨区域统筹,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及时总结经验,借鉴推广。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任何制度设计,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作为出发点,回归初心了,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具备更持久的生命力。

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不应以牺牲民生福利为前提

2. 公积金制度应改革,但废止为时尚早

随着全国两会的开幕,更多的热点议题映入公众的眼帘。在房地产行业领域,除了人们关心的房地产税何时出台之外,部分代表委员提出取消公积金的建议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取消公积金这一建议,最早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今年2月提出,提出的直接由头是帮助解决疫情带来的中小企业生存问题,降低企业成本。
黄奇帆指出:“我国房地产早已市场化,商业银行已成为提供房贷的主体,住房公积金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将之取消可为企业和职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也有部分代表委员提出取消或者削减公积金的建议。
比如,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公开三份书面建议。他表示,疫情下的中小企业复苏,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入不敷出”,企业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高企,收入减少。因此,建议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
另外,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自己赞同黄奇帆的观点,取消公积金,“我们都盖房了,还要给公积金干吗。”她还表示,企业给员工买的公积金,员工走了之后就拿走了,企业买的就没有了,应该减轻企业的负担。”
综合这些赞成取消公积金的声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最明显和直接的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部分声音大多来自于企业家代表;其次,我国目前现存的公积金制度有局限性,比如在一二线城市,贷款额度并不能满足购房时的贷款需求,商业贷款反而仍然是主流,这就导致公积金的存在沦为“鸡肋”;此外,公积金制度还有碍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赞成取消公积金的观点认为,公积金的受益人群反而是优势群体,进一步拉开了贫富差距。住建部、财政部、央行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缴纳公积金职工4452.39万人,占比30.84%;国有企业实际缴纳公积金职工2928.23万人,占比20.28%;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实际缴纳公积金职工4449.85万人,占比30.82%。可以看出,前两者占比超过了50%,是缴纳公积金的主要力量。而贡献了80%就业的民营经济中,缴纳公积金的人数占比偏低。另外,个人的公积金缴存比例和收入息息相关,高收入群体也享受着更高的公积金缴存额,受益也更大。
由此来看,现存的公积金制度确实存在着某些弊端,应该予以改革。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因为公积金制度存在缺陷,或是因疫情减负的理由,来全面取消公积金,尚未到时候。
笔者认为,对于老百姓来讲,公积金制度仍然是现下辐射面最广的一种与购房相关的福利,国家和企业为参与缴纳公积金的员工贡献出同等的资金来支持员工购房,有助于减轻其购房压力。尤其是在贷款时,公积金贷款的利率显著低于商业贷款,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员工的购房成本。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简单说公积金取消,减轻企业负担,无非是加大老百姓的风险,绝对跟老百姓利益相悖。
5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住房公积金要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看,其表现并不差,为职工缓解住房难发挥了作用,其历史使命并未完结。另外,郑秉文也担忧,取消公积金制度或意味着一些机关单位重回福利分房,那将更不公平。
由此来看,公积金制度存在某些问题,更需要推进改革,而不是打着救济民营企业的口号“一刀切”地进行废止。
事实上,在公积金的改革方面,有多种思路可供探讨,比如,可以提高一二线城市公积金的贷款额度;同时,加强各地区,各个城市间公积金的互认和流通;此外,还可以加大公积金可支取和运用的范围等。
郑秉文也在其提案中,对于改革公积金制度给出了四项建议: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地区间互融互通,提高收益率;二是整体改制为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公司,成为独立法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三是改组为国家住房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思路);四是与企业年金合并。
其实,在取消公积金建议提出的同时,黄奇帆还提出改革现行的公积金制度,代之以建立新的年金体系并不会降低老百姓的公共福利。其指出,取消公积金后,企业原本替职工缴纳的6%公积金转变为企业给职工缴纳的6%企业年金,而职工个人的6%年金并不强制缴纳,职工可以自愿决定是否缴纳。
所以,笔者认为,公积金制度急需改革,但是,目前尚未到取消公积金的时机。如果真的因为现存公积金制度存在弊端而取消公积金,那么,就更需要先出台相应的替代性方案,保证老百姓利益不受损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